首页 > 穴位图 > 胸部腹部穴位图

大横穴

时间:2017-07-17 23:44:35

大横(SP15 )

拼音: Dà Héng

所属经络: 足太阴脾经 阴维脉

位置: 胸腹部穴位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大横穴位位置图

大横穴位位置图

 

   【图解大横穴位的位置

    【大横穴的位置】位于腹中部,距脐中4寸。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腹中部,先取肚脐(神阙穴),再从前正中线旁开4寸,按压有酸胀感。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仰卧位。由乳头向下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再由脐中央作一水平线,两线交点即为此穴。

大横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大横穴的位置解剖图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大横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阴维之会。别名:肾气穴、人横穴。

    (1)“大横穴”。“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大横”。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穴位含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能作用】转运脾经水湿。

   【按摩大横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

    【功效疗法】调理肠胃、温中散寒。

    【古代记述】大风逆气,多寒善悲,惊怖,心忪少力,下痢,洞泄,便秘,小腹寒痛,中焦虚寒,四肢不可举动,小腹热,欲走太息。

    【近人报道】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肠麻痹。

    【穴位配伍】 大横穴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大横穴配四缝穴、足三里穴治肠道蛔虫症;大横穴配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治腹疼痛、洞泄;大横穴配脾俞穴、胃俞穴、小肠俞穴、大肠俞穴治习惯性便秘。

    【相关摘录】 治疗胃下垂:大横穴配合中脘穴、气海穴(补法)、归来穴(左,平补平泻)、百会穴(迎随补法),足三里穴(烧山火),针刺得气,大横平补平泻。

    治疗尿失禁、尿潴留:针刺大横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2-3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大横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绕脐疼痛。

    【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改善便秘。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大横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缓解泄泻。

    【针灸疗法】直刺 1一2寸。 

大横穴的针灸图

赞一个, 人赞过

标签阅读:大横穴 腹痛

用户评论:

大横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