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叶天士
时间:2012-04-07 10:57:23
6.3 医案本
《临证指南医案》 十卷,清•华岫云所刻,书成于乾隆丙戌年(1766)。本著系叶桂弃世后,华蛐云等门人后学收录购求叶桂遗案编辑而成。参加编辑者尚有李大瞻、邵新甫.书凡十卷,其中内科诸病医案八卷、妇科与幼科各一卷.编次以病为纲,分89门.各门之后每附按语一篇。执笔者除上述三人外尚有邹滋九、姚亦陶、邹时乘、华玉堂、蒋式玉、龚商年、陆履安、郑望颐等。陆以湉《冷庐医话》云:“《临证指南》虽成于叶氏之门人,采录冗繁,诚为可议.然其审证立方,实多可法可传。”由于治案切于临床实用,流传甚广,刻本多种(包括《徐批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曾刊铅印本。
《幼科要略》 二卷,原系《临证指南医案》卷十部分内容。主要论述小儿病症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痘、惊等辨证方药与医案。上半部分以理论方药为主,下半部分以病案为主。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分为二卷,1896年辑入《周氏医学丛书•二集》中。
《续选临证指南》 《种福堂公选良方》 查《中医大辞典》:“续选临证指南,书名。四卷,清•叶桂撰,华岫云校。卷l续选《临证指南》漏编之叶氏医案,并附《温热论》,卷2—4介绍叶氏平生所集经验方,分科叙述,大多属民间流传简便效方。”《种福堂公选良方》四卷,额题“清•叶天士原著,华蚰云编”,刊于乾隆四十年(1775)。据杜玉林序文:“壬辰岁,(华岫云)又将其续补医案、《温热论》与平生所集种种经验奇方会刊,以备救急,其愿甚诚.忽于癸秋谢世,其方已刻十之二三,半途而废,见者咸为惋惜。华君好友岳君延璋不忍漠视,力劝徽苏义商程、叶两君子授梓,完璧以公同志。一日流川程君来蜀,出此编丐余作序。”可见两者内容一致,似属一书两名。吾因为但见《续选》书目,末睹实册,未敢论定,续考。
《叶氏医案存真》 三卷,清•叶万青辑,刊于道光十二年(1832),现存光绪丙戌年(1886)刻本以及周学海评点本。本著系叶桂元孙叶万青童年检故纸得家藏叶案一册,谓必《指南》选刻所遗;嘉庆丙子于姨丈家获《天元医案》所载叶案;道光辛卯于城东陈顺庵家复见方案百十条;汇辑成编。以其“简洁文妙,洵为门诊之精华,不胜遗珠之叹”,名之《医案存真》(上见叶万青自序)。全书不分类别,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卷末附马元仪《印机草》一卷,祁正明、王于接医案数则。
《眉寿堂方案选存》 《中医大辞典》注:“医案著作,二卷,清•叶桂撰,郭维浚编。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温、时疫、暑、燥、寒、冬温、疟疾等各类时症,下卷记述妇、儿、痘疹、外科。其中妇科治案记述尤详.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卷,清•吴子音辑,门人凌铭、侄吴右校,刊于道光辛卯年(1831)。第一卷为叶天士医案,额题:“叶桂天士著,后学吴金寿子音纂”。其凡例云;“叶氏方案散播人间者不少,然所存俱当时门诊为多,余收罗二十余年,不下八九百案,惟禊湖毛氏、邱氏本皆系及门,汇存赴诊之案,案中议论超迈,立法精到,尤足启迪后人,故采取独多于他本。”卷二为缪遵义医案,卷三为薛生白医案。本书后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未刻本叶氏医案》 抄本,不分卷,额题“古歙叶桂天士著,古吴小狂周显仲升集。”上海张耀卿先生收藏,程门雪先生借得校读,认为真属叶天士手笔,于1963年上海科技出版杜校刊出版。朱周燮序云:“仲升周子,日侍左右,每见方案,无不汇而集之,积成卷帙。”考周仲升系叶桂门人无疑,参见前篇。程门雪校读记云;抄本“时去叶氏未远,流传有绪,真确不疑,虽系寻常门诊之作,寥寥数语,而处方之妙,选药之精严,有非他人所能望其项背者。”本著与《临证指南》,一则过于简朴,是为门诊所录,未经修润;一则有嫌冗繁,多属赴诊脉案,并予整理。要在无字处探头绪,杂议中寻原旨,方能明彻叶案而不惑也。
《南阳医案》 四卷,抄本.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谓:“叶氏尚有《南阳医案》四卷未刊抄本,为古越何氏所藏,惜其遗失一卷(第二卷),犹特征求。”钱寿余序云:“南阳先生者,姓叶讳香岩,字天士,为吾苏近代之先达也。”刘克庭医师谓:“此书辑录年代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于乾隆三十七年”;“真属叶氏手笔,非伪托者可比。”又谓“南阳先生乃叶氏之别号,可补记载之缺。此书《南阳医案》者,本于此也”(见《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ll期)。尚考《百家姓氏郡望源地》:南阳者,系叶氏郡望地。以郡望代姓氏,反映了古人尊宗观念,亦是明清文笔之时尚。例吴中医家吴又可署延陵,薛生白署河东皆是。故南阳先生并非叶桂别号,《南阳医案》即寓《叶氏医案》。
此外,尚外有《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香岩先生医案》(附病机选要)、《叶天士幼科医案》、《叶天士女科医案》、《叶氏医案》(苏州市图书馆抄本)等数种,容后续考。
7、学术思想
首先,叶氏指出了温病与伤寒之区别:1)病因不同。伤寒由感受风寒所致,而温病之病因是温邪。2)感邪异途。伤寒病邪初从皮毛腠理而入,先犯足太阳经,由表入里循六经传变;温病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由浅入深循卫气营血传变。3)症候殊别。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由寒化热入里,易伤阳气;温邪则热变最速,表里俱属热证,易损阴津。4)治法大异。伤寒在表用辛温汗剂,疏散风寒,以救护阳气为本;温病在表用辛凉轻剂,透泄热邪,以顾护津液为主。
其次,揭示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温热论》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叶氏该段文字,阐明了温病卫气营血浅探层次传变的一般规律。卫气营血,由浅入深,是为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然叶桂又提出“逆传心包”,“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等温病急进或缓进变化,故临诊尚须具体分析。
在温病诊法方面,叶桂十分重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 等客观指征的检查,并作出较详细的总结。
针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治疗,叶桂制订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并且强调治疗过程中“须要顾护津掖”。在救治神昏重症方面,其用清营解毒,芳香开窍方药可谓得心应手。
从此,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在治疗外感病方面的一门与伤寒并列的专门学说,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邪之寒热不同,治法迥异,岂可混哉!二千年来,纷纷议论,不能辨析明白。近世叶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变化,不独为后学指南,而实补仲景之残缺,厥功大矣!”
杂病发挥
叶桂不但对温病学说卓有贡献,且于杂病证治亦心裁独出,颇具创见。
养胃阴说 脾胃理论,启始于《内经》,大倡于《脾胃论》。唯李杲之论详于脾而略于胃,方药偏于温燥而轻于柔润,主于阳升而次于阴降。叶桂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脾气主升,得阳始运;胃气主降,柔润则安。因而治当有别。《临证指南医案》有谓:“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凉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常用药物如:沙参、麦冬、花粉、玉竹、乌梅、石斛、白芍、甘草之属。尚善用谷果食养,如粳米、山药、扁豆、莲肉、大枣,水梨、蔗浆,蜂蜜等品。华蚰云尚称其师胃阴说“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见《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附论)
中风病议 叶桂认为中风诸证,皆为“身中阳气动变”所致。造成阳气动变的因素,一则由肝风内动:因肝为风木之脏,性升发而善动,内寄相火,一有激动,易致升腾。肝脏体阴用阳,其性刚躁,易致阴虚阳亢。二则与心肾相关,因心主血,肾藏精,肝木“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故“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疭痉厥矣”。在治疗用药方面,注重补肾水、养心血、平肝木等法。对于中风闭脱重症的抢救,华岫云总结谓:中风脱证“翻天复地急用大剂参附以回阳,恐纯刚难受,必佐阴药,以挽回万一”;闭证“治法急则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隧之药”。(见《临症指志医案》中风门附论)
久病入络 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是叶桂杂病证治的又一著名论点。他认为络病不同于脏腑病,因“经络系于脏腑外廓”,也不同于经脉病,因“经主气,络主血”,因而有其病症特点。如久病久痛、痞闷腹胀、症瘕痼疾等,大都表现为病根探伏,气血沉混,隐伏幽深的沉疴顽疾。治疗若一味攻积除坚,则“徒入脏腑”,一味理气泻实,则徒伤经气。叶氏经验,主用辛味及虫类走窜药物通其络脉,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新降、泽兰、桂枝、细辛、延胡、姜黄、麝香、丁香、全蝎、山甲、蜂房等品。对络病根深蒂固,形成积聚者,叶氏强调“宿邪宜瑷攻”,治用丸剂收功。
他如奇经八脉、脏腑特性、妇科证治等方面亦多有发微,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8、后世影响
叶桂创卫气营血温病学说,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继他之后,追随与师法者大有人在。稍晚于桂之吴县名医薛生白、缮遵义,都于温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前者著《湿热论》,着重于湿温病的探讨,堪为《温热论》之姐妹篇;后者著《温热朗照》,着重在整理前人温病理论井阐发心见,与叶、薛并称“吴中三大家”。由此,温病学之研究率先在吴中地区形成中心,并很快得到各地医界的响应,掀起了温病学术研究的高潮。如王凯钧《友渔斋医话》云;“近来习医者,案头无不置一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石韫玉序称:“至今谈方术者,必举其(叶桂)姓字,以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又据《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乾嘉之间游京师,有名。学本于桂,以桂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著《温病条辨》以畅其义,其书盛行。同时归安吴贞著《伤寒指掌》,亦发明桂案之旨,与瑭相同。楠宇虚谷,浙江矧稽人。著《医门棒喝》,谓桂、雪最得仲景遗意而他家不与。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宁人,居于杭,世为医。士雄读书砺行,家贫仍以医自给。咸丰中杭州战乱,转徙上海。时吴越避难者集,疫疠大作,士雄疗治多全活。旧著《霍乱论》致慎于温补,至是重订刊行,医者奉为圭臬。又著{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大意同章楠注释,兼采昔贤诸说,择善而从胜楠书”。由此,温病学说经过叶桂卫气营血理论奠基,吴瑭三焦辨证施治充实,王士雄《温热经纬》之总结,使温病学说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外感病治疗学。
发挥叶氏杂病学说者,首推无锡王旭高,其《肝病证治》篇概括了叶氏治肝手法,渊雅而灵巧,可谓叶学之传人。其他尚有青浦何书田、嘉善俞东扶等,对叶氏学说都有较深的研究
- ( 查看评论)
标签阅读:名医
上一篇:名医治病趣闻:张仲景蜂蜜治便秘
下一篇:中药香身有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