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湿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秘方23首
32.13 蠲痹通络汤
【来源】张祥德,《中国医药学报》(3)1988年
【组成】生黄芪30~6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2克,当归、白芍、地龙各15克,桂枝12克,制川乌12~15克,生甘草10克(与川乌先煎40分钟),天南星12克,土茯苓30~90克,五虎追风散3~5粒(吞服)。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五虎追风散,每日2次,每次服3~5粒(每粒合散剂约0.25克左右)。外用十味散热敷患处。
【功用】温阳散寒、蠲痹搜风、通络止痛。
【方解】张氏认为风寒湿热虽为痹证的病因,但营卫先虚,腠理不固,才是成痹的关键,因此,温阳、补虚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方用桂枝、川乌温阳散寒;制乳没、当归活血通络,止痛;黄芪益气护卫;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地龙、五虎追风散搜风通络止痛;天南星、土茯苓化痰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蠲痹搜风,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风湿热痹加生石膏30~90克(先煎),知母12~15克;风湿寒痹,加制草乌12~15克(先煎40分钟),生麻黄9~12克,细辛6~9克;寒热夹杂痹,加知母;痰凝血瘀痹,加白芥子、甲珠、露蜂房各12克,土鳖虫12~15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咽喉肿痛,加山豆根、板蓝根;风盛窜痛,加防风、威灵仙;骨节肿甚,加萆薢、苍术;病在上肢加桑枝、羌活;病在下肢加牛膝、独活;病在肩颈加葛根、姜黄;病在腰脊加续断、桑寄生;肝肾亏虚加熟地、枸杞子。风寒湿和痰凝血瘀两型配用十味散外治。
【疗效】治疗103例,结果近期缓解42例(占40.7%),显效35例(占33.98%),好转21例(占20.39%),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15%。远期疗效,追访88例(占80.58%),3年内仍保持缓解标准者29例(占34.94%),显效者27例(占33.53%),好转者25例(占30.12%),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7.59%。
【附记】方中五虎追风散(自拟方)由生马钱子(云南产)、全蝎各60克,大蜈蚣30条,白花蛇5条(亦可用乌梢蛇60克代替),冰片10克等5味药组成。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后加入生马钱子,约在180℃温度下炒8分钟左右,或观马钱子炒至表面鼓起,内部略变黄色为度,取出去毛,与全蝎、蜈蚣、白花蛇一并粉碎,过100~120目筛;冰片另研细末,与上药混匀,分装入0号胶囊内(每粒含散剂约0.25克左右)。每日2次,每次服3~5粒(马钱子总量约为0.45~0.75克/日)。
十味散(李春樾验方):由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麻黄、肉桂、干姜各30克,生南星、生乳香、生没药、细辛各20克等10味药组成。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适量,用白酒或95%酒精调湿,纱布包敷患病关节处,上盖一塑料薄膜,以防药物渗漏,后用绷带固定。每晚睡前外敷,次晨取下。一般敷药后10分钟左右局部即有热感,疼痛随即逐渐减轻。亦可外敷热水袋,促使药物进一步发挥作用。本方对寒湿筋骨痹痛疗效颇佳。本方系李氏原方去豨莶草加生麻黄,宣透皮毛腠理,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更加卓著。一般药后无不良反应,仅有个别患者局部皮肤轻度潮红搔痒,停药后即可消失。
肾功能不全者,忌服五虎追风散。
本病非朝夕能愈,应坚持服用,疗效始著。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调摄,慎寒保暖,勿过劳累,避免感冒,及时治疗感染病灶,适时参加医疗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十分有益,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2.14 益气通痹汤
【来源】张选志,《中医杂志》(5)1990年
【组成】附片、桂枝各15克、黄芪、党参各30克,川芎20克,没药、乳香、防风、羌活、独活、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1~2小时,沸水文火煎约2小时,每剂煎约300毫升,日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通痹。
【方解】高原大自然中清气缺乏,宗气化源不足,则一身之气虚;高原四季气俱寒冷,世居的藏族民众有生食、冷食的习惯,从而使寒冷之邪易内伤外感;气虚,寒冷均可使血行不畅,阳气阻遏,加重病情。因此、气滞、多寒、多瘀是高原痹证的主要病理机制。方用附片、桂枝温阳祛寒;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川芎、乳香、没药活血通痹止痛;防风祛风胜湿;羌活、独活除湿通痹;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痹之功。故用之疗效满意。又高原气压低,蒸发量大,在煎药时宜久泡久煎,方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释出。
【主治】高原痹证(包括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
【加减】行痹加苍耳子、天麻各10克;痛痹加麻黄12克,细辛6克;着痹加苍术15克,苡仁30克;气血双亏加鸡血藤30克,当归15克;肝肾阴亏加女贞子、旱莲草各30克;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各15克;热痹加忍冬藤、红藤各30克;痛风加威灵仙、防己各15克。
【疗效】治疗122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135剂,平均服37.5剂,结果治愈26例(占21.3%),显效34例(占27.9%),好转58例(占45.9%),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1%。
32.15 流气止痛汤
【来源】孟琳昇,《浙江中医药》(3)1979年
【组成】木瓜、乌药、陈皮、香附、郁金、钩藤各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柴胡、乳香、没药、丝瓜络各9克,木香、蜂房各6克,白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
【方解】本证型的痛、麻、酸,呈流窜样,似属行痹范畴,但“风”的表现缺如,而每与情志有关,当另有一名,气痹是也。其病机在于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凡人体气机的升降,流布与调畅,“经气”的舒展,调畅受肝主疏泄功能的支配。若肝气横逆络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滞,“不通则痛”。肝主筋为罢极之本,《素问·痿论》所谓,“肝主身之筋膜”。就是说明肝有联络关节、肌肉和主司运动的作用。肝气逆乱,必然致使“主筋膜”的功能障碍,因而痹证形成。肝气横窜于筋隧络道之间,成为病邪,直接侵扰了经络的正常活动功能,所以产生“肝气胜者,为气痹”的证型。实为七情失调所致。其治故以疏肝理气、通络定痛为法,方用木香、乌药、陈皮、香附、柴胡、郁金疏肝理气,直达病所,使三焦气机不壅,则经络自能通利,所谓“气行则血活”。鸡血藤、丝瓜络、川芎、钩藤活血通络,俾血行不碍,则络道通而气自行,所谓“通则不痛”;木瓜、乳香、没药,既通络又定痛,更以蜂房搜剔,白芷香开,使经隧窜畅,纵有余邪,亦有外达之枢,从而共奏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之功。
【主治】气痹,证见肢体关节酸楚、麻木、重着、疼痛或兼胸满胁痛、头眩嗳恶,或泛酸苦等。脉沉弦细滑为多,痛剧则弦紧,舌质淡红或紫,或挟紫斑,苔薄腻或灰,但以润滑为主。可见于多种痹痛,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滑囊炎、腱鞘炎,以及未消神经炎、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痛、周围神经挫伤、低血钙、腰肌劳损等。
【加减】如见阴虚兆,舌绛苔少者,加元参20克;肝气犯脾胃者,加青皮、枳壳或佛手、香椽各12克;瘀象明显者,加土鳖虫6克,桃仁12克;麻木为主者,加木耳12克;挟风者,加海桐皮12克。
【疗效】治疗62例,痊愈(肝郁症状消失,痛、麻、酸基本控制,一年内无复发者)33例,显效(肝郁症状基本消失,痛、麻大部分控制,或虽有复发,再经治疗仍有效者)21例;好转(肝郁症状消失,痛、麻症状有所减轻)8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显效率为87.1%。
【附记】首次服用本方,大都药后半日内疼痛反见加重,周身烦躁,或腹中鸣响,或轻度腹泄,均为药效之征。半日后,此反应消失,原有证情开始缓解。
本方对神经痛疗效较佳。对关节已有变形(单纯肿大者除外)者,疗效不够理想。
32.16 补肾活血汤
【来源】程昭寰,《辽宁中医杂志》(5)1983年
【组成】当归、赤芍各10克,生地15克,桃仁、红花各6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川芎6克,丹皮9克,木瓜10克,露蜂房、桂枝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待基本治愈后,应改汤为丸,徐徐善后。
【功用】滋肾养肝。
【方解】本病病在筋骨关节,但无不累及肝肾。精血同源,损则同损,虚则同虚。虽病变复杂,症状不一,但正虚是主要矛盾。治疗重点是滋肾养肝。滋肾要用温柔之品,不可温燥;养肝意在养血活血,不可峻猛克伐。若兼湿热痰瘀诸证,又应适当兼顾。补血之法,求之肝肾。肝肾同治,求补精血。本方是桃红四物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衍化而成。血虚多滞,四物汤中以赤芍易白芍,更配入少量桃仁、红花,意在行瘀而不破血;六味地黄丸妙在三补三泻,病不在脾,故去山药,以木瓜易山萸肉,酸入肝以柔筋。蜂房味苦平,用治痹证,能凉血祛风除湿;桂枝辛甘,通络和阳。通络有行血之能,和阳有通气之功。阴柔之剂佐入阳刚之品,使药能直达病所。药虽平淡,效果尚好。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瘀血明显加土鳖虫、地龙;兼湿热加苍术、黄柏、苡仁;上肢疼甚,加威灵仙、片姜黄;下肢疼甚加牛膝、五加皮;腰痛甚加豨莶草、桑寄生;气虚加黄芪、党参;阳虚去生地、丹皮、加仙茅、仙灵脾;血虚加丹参、鸡血藤、何首乌;阴虚去茯苓、泽泻,加女贞子、旱莲草。
【疗效】多年使用,屡验屡效。
【附记】对关节变形的病人,难求速效,宜本方改用丸药缓图,其效方显。
- ( 查看评论)
下一篇:治痛风性关节炎(白虎历节)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