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 名人养生

孙思邈以德养身

时间:2017-07-10 16:02:41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待人和气,享有101岁的高寿。他以德养生之道,值得学习和借鉴。

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以德养身

修身 儒家强调养生以养德为第一要旨。孙思邈正是以德养身,医德高尚的典范。他以医药济世为怀,不慕功名利禄。隋文帝、唐太宗先后召见他,给他高官厚禄,他都固辞不受,隐居著述,完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他常常出游各地,访求方药,并为百姓防治疾病。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济世救人的事业。老百姓感谢他,在他去世后尊称他为“药王”;唐代为表彰他的功迹,赠封他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主张养生要养性,性既为善,内外百病皆不生。他认为,人要健康长寿,就要修养身性,心地善良;如果心性不善,即使吃灵丹妙药,也不得长寿。他自己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为人治病,不论贫富贵贱,都待如亲人;病人求医,不论昼夜寒暑,必亲往救治。

淡食 在生活中,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他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六十多种素食,除了常见的蔬菜外,还有大量的野菜,如荠菜、莼菜等。他对黄花菜、荠菜、芹菜、竹笋等蔬菜的评价很高。他将葡萄、大枣、胡桃视为果中佳品,认为“久食轻身耐老”。对于肉食,主张适量。

运动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运动锻炼。他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打两遍自编的健身拳法;二是做一次自我按摩;三是做一遍气功。除此以外,“食毕当漱口,令牙齿不败”,“扣齿三十六,津令满口”,“食饱行百步,以令消食”等,都是他常做的“功课”。

 

一千四百多年前道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的“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的养生之法,真可谓言简意赅,精辟独到。

一、口中言少

  即说话要少。俗话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口若悬河,长时间地夸夸其谈,按中医讲,将会耗散掉身体中的大量精、气、神。而津液与气是人生命之本,如长久耗散,最终就会导致伤神成疾。另外,少言还可减少许多是非。我们常说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非常有道理的。是非少了,烦恼也就少了,自然对养生有利。

二、心中事少

  中医认为,多思伤神。而所谓“心中事少”,即要清心寡欲,不要思虑过度。在生活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不妨学得“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以少生气,并可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麻烦少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这样不但对健康有利,而且许多疾病还可以会不治自愈。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影响,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以保持内心的恬淡娴静,从而颐养天年。

三、腹中食少

  所谓“腹中食少”,即吃饭只食八成饱。《黄帝内经》中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养生三要》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古人也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这就是说,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肠胃的超负荷工作,从而会使肠胃功能逐渐衰退,以致最终影响我们的健康。据研究显示:少吃,可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并可大大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少吃,还可不断清除体内有害活性氧,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有利于维护体内活性氧的平衡。

四、自然睡少

  自然睡少,即高质量的适度自然睡眠。传统医学讲:“久卧伤气。”如果我们过度地贪图安逸,缺乏活动,就会引起人体气血行动不畅,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不利于我们的健康。而“自然睡少”的再一层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做到上面的“三少”,精、气、神就不会有过多的消耗。而精力充沛了,也就不需要用更多的睡眠来补充体力。就像道家所说:“精足不畏寒,气足不思饭,神足不思眠。”现代医学也证明,适度的睡眠确实有利于长寿;另外,成人的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不利于健康,而最佳的睡眠时间应该控制在每日7-8个小时为宜。所以说,在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还是不要太贪床为好。

赞一个, 人赞过

标签阅读:孙思邈 养生

上一篇:陈勇的枸杞养生法

下一篇:诸葛亮的养生之道

相关阅读
栏目热门

用户评论:

孙思邈以德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