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运行规律揭秘
时间:2012-06-18 21:36:30
二修身炼性方悟真谛
贫道初学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犹如乱丝难以理顺。观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各持己见,未能获得“十二经脉”运行的奥秘,面对以上所提出的种种矛盾而百思不解。
由于《黄帝内经》中之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宗旨相同,其著《素问》、《灵枢》的黄帝、岐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有关经络循行运动的道理是古圣人在养生炼道中由自身显示出来的玄机奥秘。所以,虽然著出《素问》、《灵枢》于世,却是藏头去尾深隐保密,如未经真师口传心授,实难解释其“真谛”。
为了解开数千年没有解开的“十二经脉”运行的矛盾之谜,贫道于六十年代开始修身炼性静化身心,按子午卯酉四时静坐。修炼不久由于机缘巧合而达到“胎息”的境界,终于悟出并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运行的真谛。
和玄门太极阴阳往返旋转的运动一样,“十二经脉”也是呈现左、右、阴、阳对立的“双向进退运动”。根据其阴阳对立的双向运动,使以前研究“十二经脉”的三个矛盾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关于“十二经脉”在脏腑表里相配合的阴阳对立运动是小循环运动,贫道能清楚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后面解释根、溜、注、入矛盾章上详述。而每一个侧面有三道大循环运动,但因隐隐约约,恍惚杳冥,且比小循环运动更深奥、更玄妙,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达,故只揭示一下而已。
附:手足三阴三阳的动态现象
贫道有一次在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觉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下丹田”,随即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凉爽明静,而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但清晰的感觉到脐部(下丹田)处有约3cm的透明圆球在微微的、缓慢地正反往来地周旋着。约十分钟后,即明确感觉到四肢的内外侧各有三条经脉路线一致的运动着。原来手足之内侧的三阴经与手足之外侧的三阳经以同速反运动着。即内侧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外侧手三阳经则向肩部方向运行。同时外侧足三阳经向足趾方向运行时,内侧足三阴经则向腹部方向运行。但是,身体另一侧的手、足之三阴经与三阳经的运行,分别与之相反:即左侧的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则右侧的手三阴经向腋窝方向运行,其余的三阴三阳逆行经脉类推。
由于这种左右侧相对立往返无休止的三阴三阳同速运动,使我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的运行是呈现双向正负运动规律的。可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双向回旋运动不过肘;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的双向旋运动不过膝。这种阴阳正负运动便是我悟开十二经脉的关键所在。
我处于这种“胎息”的状态时间较长,故清晰地觉察到:
1、左手之三阴经的机能正运行出至手指的同时,三阳经即正运行至头;左足之三阳经运行至足,三阴经即运行至腹。同时,其右侧之足三阴经即反运行至足,右侧之足三阳经即反运行至头;右侧之手三阳经即反运行至手,右侧之手三阴经即反运行至胸中(图6)。再接着,右侧正运,而左侧反运;左侧正运,而右侧就反运。正常人每行一个呼吸之时,其左侧约正负各运行二次;右侧亦正负各运行二次。所以,十二经脉的内在机能始终都是正负无休止的升降进退运行。
胎息发现左右手足
1、左侧正运、右侧反运
左侧手三阴从胸?手
左侧手三阳从手?头
左侧足三阳从头?足
左侧足三阴从足?腹
右侧足三阴从腹?足
右侧足三阳从足?头
右侧手三阳从头?手
右侧手三阴从手?胸中
十二经脉正反运行方向表
2、右侧正运、左侧反运
右侧手三阴从胸?手
右侧手三阳从手?头
右侧足三阳从头?足
右侧足三阴从足?腹
左侧足三阴从腹?足
左侧足三阳从足?头
左侧手三阳从头?手
左侧手三阴从手?胸中
2、人体中线的督、任二脉是“两条”经脉相合并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运动机能。
3、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别络穴处”的阴阳机能交合,是人体表里、阴阳经脉交换最奥秘的联系之所。这一现象,在解释根、溜、注、入矛盾的运动中详述。
4、头部的两侧亦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进退运动机能,只是运动路线复杂,故感觉不太分明,仅感觉其复杂的经脉升降运动机能由头部至颈部而止。
5、胸腔和腹腔内的脏腑也有类似的阴阳进退机能运动,但因其脏腑的位置分散而难以分辨清楚。如果依据手足四肢的三阴经和三阳经之明显对立的运动规律,故对头部和脏阴腑阳的经脉运行,即能够推理而得到解释。
在“胎息”的状态历时四小时之后,由一点思维念头略心,陡然间我恢复了后天呼吸,周身由凉转温,其手足之三阴三阳经脉的运行机能也消失。根据这次“胎息”的体验,使我多年研究“十二经脉”所遇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获得了解释。
三、解释根源注入矛盾
关于足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机能运动,应区别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不同运动道理。足三阳经是反运动之时产生根、溜、注、人的;手三阳经是正运动时产生根、溜、注、入的。只举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例:
正当足阳明经反运而经气上行之时,其在足的足阳明经气即由“厉兑穴”处退缩而上行溜流于“冲阳穴”,继续上注于“下陵穴”。同时,颈部和足阳明经气即从“人迎穴”处上升运行至“颡大穴”而终结;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而进入于“人迎穴”。这进入于人迎穴的别行经气进入于何所呢?是由人迎穴“人贯舌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散舌下之脉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图7)。
如足阳明经正运下行之时,在头部的足阳明经气即由“颡大穴”下降至人迎穴处。同时,处于下肢的足阳明经气即由“下陵穴”下降运行至”厉兑穴”而终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进入于足太阴经与之相“吻合”。这说明“十二经脉”不论正运与反运,都是“如环之无端”的运动机能。
《灵枢·根结篇》云:“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人于人迎、丰隆也”。所谓“人于人迎、丰隆”,是言其足阳明经气根、溜、注、人反运上行时,该经气由“人迎之别穴”而入;正运下行时,该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人。
当手阳明经正运而经气上行时,在手的手阳明经气即由“商阳穴”处退缩而上溜流于“合谷穴”,继续上注于“阳溪穴”。同时在颈部的手阳明经气即由“扶突穴”处上升运行至“迎香穴”而终;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别行而进入于“扶突穴”内。这进入于“扶突穴”的别行经气又进入于何处呢?是经过“扶突穴”人喉咙至缺盆与手太阴肺经的“循喉咙之脉相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当手阳明经反运下行时,在头部的手阳明经气由“迎香穴”下降至“扶突穴”处,同时在手部的手阳明经气,即从“阳溪穴”下行即伸进至“商阳穴”而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偏历别穴”而进入于手太阴经与之“相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灵枢·根结篇》云:“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阳溪,人于扶突、偏历也。”所谓“人于扶突、偏历”,是言手阳明经根、溜、注、人正运上行时该经气由“扶突别穴”而转入于手太阴肺经(图8);反运下行时皆经气从“偏历,别穴”而转入于手太阴肺经。也就说明了阴经经气退缩的同时,其阳经的经气来占领;阳经经气退缩的同时,其阴经的经气来占领,这就形成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循环不息功能。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脉,就这样“如环之无端”往返不息地运动着。
《灵枢·官能篇》曾云:“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故此之根、溜、注、人的阴阳出入升降屈伸条理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手足三阴三阳之肘膝以下的阴、阳、进、退、伸、缩机能,可证明肘、膝以下之井、荥、俞、经、合五个穴位调治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并应当注意,其“十二经脉”路线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但各阴阳经脉的经气,是有规律的升、降、出、人而上下移动的。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 ( 查看评论)
标签阅读:十二经脉
上一篇: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下一篇:肖友山老大夫针术真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