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知识

黄帝内经讲义

时间:2010-07-31 17:52:57

五行疾病与脏腑

五行疾病与脏腑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是身体的精、气、血所对应的部分的不谐和引起的,在内是脏腑,在外是肢体。八字中 干支五行生克中,干支太旺或不及,都是发生疾病的内在 原因。

     金主刀刃、刑伤;水主溺舟水而死;木主悬梁自缢; 或遭毒蛇猛兽侵噬;火主夜眠颠倒、蛇伤、汤火伤;土主 山石崩压、泥陷墙崩。

 

天干与内脏腑相关。有诗为证:

                        甲肝乙胆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 P>                        庚是大肠辛属肺;壬是膀胱癸肾藏。

 

天干、地支与外肢相关。有诗为证:

                        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藏胁己属肚;

                        庚系人脐辛为股,壬胫癸足自来求。

子疝气;丑肚腹,寅臂肢,卯目手,辰胸背,巳面齿,午心腹,未脾胸,申咳疾,酉肝肺,戌背肺,亥头肝。肝乃肾家苗,肾乃肝之主。肾通于眼,胆藏魄,肾藏精,心藏神,脾藏气。

 

【木】命见庚辛申酉多的人,多见肝胆之疾,易惊、虚、怯、痨、呕、血、头眩目昏、咳喘、头风、脚气、瘫 痪、口眼歪斜、风症、筋骨疼痛等疾。外主眼疾、皮肤干 燥、发少、损伤之患。女亦主坠胎、血气不调等。小儿夜 惊啼、急慢惊风、咳嗽等。《经》云:筋骨疼痛,盖因木被金伤。

    【火】命见水及亥子旺地主小肠心经之患,内则颠疯、惊风、斯哑、心痛、口舌生疮、潮热发狂;外则眼浊或失明、小肠走气、毒疮坏血;小儿痘疹;女人经血不止等疾。火命性燥。

    【土】命见木甲寅卯于旺乡,主胆胃经受伤,内则反 胃、气噎、鼓胀、泄腹、黄肿、不能吃东西、呕吐伤脾;外则皮肤干燥和小儿疳积、脾疾、口舌生疮、左手有毛病 ;土性主温,多则淹滞,面色黄、精神不振。《经》云: “土虚乘木旺之乡,脾受伤论。”

   【金】命见火及巳午于旺乡,主大肠肺经之病,主咳欧、 哮喘、呕吐、肠风痔痿、胆怯、失魂落魄、易疲乏、外则 皮燥、烂鼻、鳞背、脓血等病。《经》云:“金弱遇火炎 之地,血疾无疑。”

    【水】命见土及四季旺月,主膀胱肾经得病,内症有遗精、白浊、盗汗、虚损、耳聋、伤寒、感冒;外有牙痛、疝 气、偏坠、腰疼、肾气淋漓、吐泻疼痛等疾;女人有胎崩 、白带等。水性属寒,面红或黑。《经》云:“下元冷疾,只缘水值土伤。”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是身体的精、气、血所对应的部分的不谐和引起的,在内是脏腑,在外是肢体。八字中 干支五行生克中,干支太旺或不及,都是发生疾病的内在 原因。

     金主刀刃、刑伤;水主溺舟水而死;木主悬梁自缢; 或遭毒蛇猛兽侵噬;火主夜眠颠倒、蛇伤、汤火伤;土主 山石崩压、泥陷墙崩。

 

天干与内脏腑相关。有诗为证:

          甲肝乙胆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是大肠辛属肺;壬是膀胱癸肾藏。

 

天干、地支与外肢相关。有诗为证:

          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藏胁己属肚;      庚系人脐辛为股,壬胫癸足自来求。

子疝气;丑肚腹,寅臂肢,卯目手,辰胸背,巳面齿,午心腹,未脾胸,申咳疾,酉肝肺,戌背肺,亥头肝。肝乃肾家苗,肾乃肝之主。肾通于眼,胆藏魄,肾藏精,心藏神,脾藏气。

 

【木】命见庚辛申酉多的人,多见肝胆之疾,易惊、虚、怯、痨、呕、血、头眩目昏、咳喘、头风、脚气、瘫 痪、口眼歪斜、风症、筋骨疼痛等疾。外主眼疾、皮肤干 燥、发少、损伤之患。女亦主坠胎、血气不调等。小儿夜 惊啼、急慢惊风、咳嗽等。《经》云:筋骨疼痛,盖因木被金伤。

    【火】命见水及亥子旺地主小肠心经之患,内则颠疯、惊风、斯哑、心痛、口舌生疮、潮热发狂;外则眼浊或失明、小肠走气、毒疮坏血;小儿痘疹;女人经血不止等疾。火命性燥。

    【土】命见木甲寅卯于旺乡,主胆胃经受伤,内则反 胃、气噎、鼓胀、泄腹、黄肿、不能吃东西、呕吐伤脾;外则皮肤干燥和小儿疳积、脾疾、口舌生疮、左手有毛病 ;土性主温,多则淹滞,面色黄、精神不振。《经》云: “土虚乘木旺之乡,脾受伤论。”

   【金】命见火及巳午于旺乡,主大肠肺经之病,主咳欧、 哮喘、呕吐、肠风痔痿、胆怯、失魂落魄、易疲乏、外则 皮燥、烂鼻、鳞背、脓血等病。《经》云:“金弱遇火炎 之地,血疾无疑。”

    【水】命见土及四季旺月,主膀胱肾经得病,内症有遗精、白浊、盗汗、虚损、耳聋、伤寒、感冒;外有牙痛、疝 气、偏坠、腰疼、肾气淋漓、吐泻疼痛等疾;女人有胎崩 、白带等。水性属寒,面红或黑。《经》云:“下元冷疾,只缘水值土伤。”

心为首 掌理身心活动

舌象望诊 辨认心血管疾病

 

 

 

记者?鼣宝仁/报导

至于心脏,向来为被认为人体最重要的脏器,现代医学将心脏比喻为人体的马达;借着心脏压缩的过程,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细

胞,因此心脏机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身体各部位器官。

 

李威练表示,中医对心脏的看法,除了做为供给血液的器官外,更认为「心为一切之主」,不但主导血脉运行作用,还是人体生命活动与精神思维的重镇,心血充足与否是影响个人思考、记忆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常用以增强学习记忆的「天王补心丹」,就是以「补心」为首。    

 

除了供应脑血循环外,中医认为思虑与情绪也会影响心血供应状况,例如心情沉重、感觉「心痛」时,往往出现胸口闷痛的症状,现代医学发现情绪是影响血压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医学则早在数千年前即有类似记载。   

 

「心开窍于舌」,舌头的形状、色泽、舌苔等情形,都与心脏的变化有关,近代中医学者更研究发现,从舌象的望诊即可辨认心脏血管疾病的变化,例如出现青绛舌现象,代表心肌缺氧、血液循环不良,即连脑中风的前兆,中医也可藉由舌象的望诊发现征兆,进行防治工作。    

 

心血运行顺畅与否,还须藉助足够的「气」来协助。中医认为人体的元气须经过肺的出入敷布,而中医所称肺脏,除了肺叶之外,还包括所有呼吸系统及皮毛。邱戊己表示,肺与心、气与血相互作用,密切联系,肺气的运行,与血液的调节有关,因此人体的气血是否充足,可从心肺功能的检测窥见一斑。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为目的,遵循阴阳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果您也想增强体质、颐养生命、延年益寿,那就赶快行动,牢记文中的养生要点及相应的经典语录吧!

 

  1.男女有别

  经典语录:男子属阳,性多刚悍,以气为本,又多从事体力劳动,耗气较多,故养生调适多以益气固阳为主;女性多柔弱,以血为先,养生调适宜补血而养阴。

 

  2.人生有序

  婴幼儿期

  经典语录:鉴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养护其“稚阴”、“稚阳”为要,即饮食用药忌峻猛,慎用过于寒热之剂,药量宜轻而病愈即止。

 

  青壮年期

  经典语录:此期可耐药物,故调摄当视个人体质之偏而调理阴阳。

 

  老年期

  经典语录:女子四十九岁左右,男子五十六岁左右,便开始进入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的老年期。老年人的调摄,当以补为主,时时顾其正气,方能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顺天时以养生

  经典语录:一年四季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时序,生物界顺此阴阳消长之机,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律,人亦当应之而护养阴阳。

 

  4.按月亮盈亏而补泻

  经典语录:中医认为,人体阴阳、气血、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峻猛泻下之药。

 

  5.随昼夜晨昏而调摄

  经典语录:清晨至日中阳气生而盛,应顺之而养阳,应在清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使气血调畅,有助阳气生发;日暮至夜半,阳敛而藏,人当少做劳事,无扰筋骨,以顾护精血而养阴。

 

  6.按体质差别而补养

  经典语录:不同的食物可以引起体质的不同,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都存在体质上的差异。体质的差异概括起来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其摄养的原则,当辨体质之差别而补益阴阳,视个体之异,或补阴为主,或益阳为要。补阴助阳,益阳以配阴,就能“源泉不竭”,“生化无穷”,健康长寿。

 

  7.饮食养生须五味调和

  经典语录: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凡养生者,无不以脾胃为根本,调摄之要,当健脾益胃,而饮食调摄又是健脾益胃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饮食调理时要注意忌饥饱、莫寒热、宜清淡、避生冷、细咀嚼这些比较容易操作的事项。中医认为,饮食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因此,饮食养生须五味调和,方能滋养五脏之气,否则饮食过于偏嗜,则会导致营养不足,诱发多种疾病。

 

  8.运行气血多运动

  经典语录:人之气血,贵在升降出入有常,运行不息。故善养生者,必调和气血,使之周流不息,而运行气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运动。中医运动养生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甚广,方法极多,如气功、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按摩、散步、慢跑、登山等。中医对运动养生锻炼讲求意、息、行动的和谐统一,即意守、调息、行动的协调统一。同时,强调运动养生也要讲究适量,不可过劳,否则会有害于健康。

 

  9.平性怡神养天年

  经典语录:人之情志活动,与气机密切相关。情志调畅,有助于气机平顺;情志不舒,则气机紊乱或郁闷。养生旨在静神,怡情养神、清心宁神、逐扰安神、怡情畅神、平性怡神.

  10.上工治未病

  经典语录: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既病防变。因此,一旦患病,不可讳疾忌医,以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标签: 中医养生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标签阅读:中医学习 黄帝内经

相关阅读
栏目热门

用户评论:

黄帝内经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