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头针及眼针法禁忌
一、耳针法禁忌
耳针疗法是指在耳廓特定穴区通过望、触以及不同刺激方式来诊断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虽起源于我国古代,但广泛应用于临床,则是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耳针法也是微针法中最为成熟的方法之一,具有方法简便安全,防治病症广泛、奏效迅速、费用节省等特点,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一般来说,耳穴治疗较为安全,没有绝对禁忌症,但使用不当,也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宜对下列情况加以重视。
(一)、外耳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如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应暂停治疗。
(二)、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或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用较强烈的穴位刺激方式(如割治、放血等)和过强的毫针手法。妇女怀孕期间宜慎用耳针疗法,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耳针。
(三)、注意防止感染。耳针疗法中最常见的意外是,因消毒不严所致的耳廓感染。由于耳廓血液循环差,一旦感染,如处理又不及时,即可波及软骨,严重者会出现耳廓肿胀、软骨坏死而畸变,应引起高度重视。为此,一般主张耳穴消毒应该采取先用2%的碘酒涂擦穴区局部皮肤,再用75%的酒精脱碘,即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擦去碘酒的方法。耳针刺激时如取15°或更小角度刺入皮下以免刺入耳软骨,则颇难引起软骨炎。国外一些人还把特制的U形钉(staple)射入耳壳以获长期的针刺刺激,因为易引起感染,不宜采用。
(四)、注意防止晕针。耳穴晕针包括耳针引起的晕针和耳穴压丸引起的晕针。刺激耳穴发生的晕针的比例远较体针为少,据统计,晕针者约占治疗病例的1%~2%。多为轻度一过性,但也有报道重度晕针的,故不可掉以轻心。引起晕针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和体针类似,预防及处理方法亦同。
二、头针法禁忌
头针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是以针刺头皮上的特定区、线来治疗病症的一种疗法。针刺头部穴位治病,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并发现头皮是通过经脉的循行而与全身各部位发生密切关联的。但是,头针作为一种专门疗法问世,则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浙江、陕西、山西、上海等地的一些针灸界学者,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头皮的某些腧穴和穴区进行探索研究,相继发现头皮上存在的一些传统穴位有别的穴点和穴线,当针刺这些特定的穴区时,对身体各部位的疾病有治疗作用,尤其是脑源性病症的疗效更为特殊。目前,用头针治疗的临床病症已达到80余种,和耳针疗法一样也属于较为成熟的一种微针法。一般而言,头针法较为安全,但临床上亦宜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一)、由于头部发际区神经血管丰富,易发生进针、留针时局部疼痛和出针后出血等异常情况。进针疼痛多与针具质量及操作不熟练等有关。故针刺前应检查针具,针身弯曲或针尖钝、带钩者不能选用,进针时暴露头皮,避开疤痕、发囊,并注意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快速进针,如触及血管、骨膜发生疼痛时,宜调整针具的位置。起针后,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并仔细检查是否还在出血。
(二)、少数病人在留针期间可有头皮沉重、板滞、瘙痒和蚁走感等,轻者可不予处理,重者宜稍向外提出针体,或调整针刺方向和深度。
- ( 查看评论)
标签阅读:针灸常识
上一篇:刺血法和火针法禁忌
下一篇:电针及穴位注射法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