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蟾的炮制方法
干蟾又名蟾、煮虾蟆。载《名医别录》。系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全体。夏、秋二季捕捉,捕得后,先刮取蟾酥,再将蟾蜍用开水烫死,干燥。
【炮制方法】1.干蟾《小儿药证直诀》:“去四足,并肠洗。”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头爪,切成小块。
2.制干蟾《蜀本草》:“图经云,取日干及火干之。”《卫生宝鉴》:“日干,炙焦。”《本草纲目》:“今人皆风干,黄泥固济,煅存性用之。”现行,取砂子置锅内,用武火加热后加入净干蟾块,拌炒至微焦黄色发泡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
【饮片性状】干蟾呈不规则块状或片状,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有瘰疣,内面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气微腥,味辛。制干蟾表面焦黄色,内面淡黄色,有泡状突起,可见麻点花纹。质轻而脆。气微腥,略具焦臭。
【炮制作用】干蟾性味辛,凉,有毒。归肝、脾、肺经。具有破结行水,解毒杀虫,止痛的功能。生干蟾多外用,用于疮肿,痈疽,瘰疬等疾,如蟾蜍膏(《圣济总录》)。砂炒后质地变疏松,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同时还可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用于小儿疳积,阴疽瘰疬,水肿,恶疮。
【炮制研究】晋代有烧灰(《肘后备急方》)。宋代有烧灰,酒与黄精制,炙制,绞汁(《证类本草》),酥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煅炭,酒与蜜制,胡黄连制(《太平圣惠方》),酒与醋制(《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元代有炙焦(《卫生宝鉴》)。明代有巴豆制,姜制(《普济方》),醋制(《奇效良方》),煨制(《本草蒙筌》),乳制(《鲁府禁方》),杵膏(《景岳全书》)。清代有炒炭(《医宗金鉴》)等法。现行,干蟾常用炮制方法达10多种。
蟾皮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脂蟾蜍毒配基。研究表明,将蟾皮在热水中烫数分钟,在50~80℃烘干,碾成细粉。蟾皮经水烫炮制后脂蟾毒配基含量产生变化,较生品中含量略高,说明脂蟾毒配基在水烫过程中不被破坏,而且有可能使蟾皮内蟾毒成分水解为脂蟾毒配基。
- ( 查看评论)